一份防止锅炉超温的技术措施
机组启动期间在升压开始阶段,饱和温度在100℃以下时,升速率不得超过1.1℃/min。在汽轮机冲转前(300℃),饱和温度升高速率不得超过1.5℃/min。
机组冷态启动过程中严格按照机组升温曲线控制主再热蒸汽温度。在机组冷态启动过程中,机组并列前的温升速率控制不高于1.85℃/min,机组并列后的温升速率控制不高于1.5℃/min。
并网前尽量不投入过再热汽减温水。可以采取控制燃水比(调节储水箱溢流量),保持较小的总风量(800-900t/h),改变二次风配置(塔型配风,燃烬风和上层二次风全关),投入高旁减温水降低冷再温度等措施。为降低减温水投入,可以提高冲转前主再热汽温度至400℃,并网前主再热汽温度不超过455℃。并网后,可少量投入一级减温水调整主汽温度,保证减温器后过热度20℃。;100MW负荷以下,尽量少投用三级减温水;300MW负荷以下,禁止投入再热汽减温水。以减少高温过热器和高温再热器管壁温度的变化率。
正常运行应保持过、再热汽温均在额定值-10℃~+5℃范围内,且过热器、再热器两侧出口的汽温差分别小于5℃和10℃。
应控制主汽、再热汽温度之差应保持±28℃以内,主汽温度高于再热汽温最大不超过42℃。启动与低负荷时,允许再热汽温低于主汽温度偏差83℃。
正常运行时,过热汽温可用煤水比做粗调,I、II级减温水做细调。以分离器出口温度(中间点温度)来反应煤水比。保证一级减温水出口温度在430℃左右变化,二级减温水出口温度在513℃左右变化。
再热汽温正常用烟气挡板的开度来控制,保证再热汽侧烟气挡板开度在10%-100%之间变化,保证过热器、再热器档板开度代数和不得小于100%。当再热器出口温度超过额定值时,再热器事故喷水投入参与汽温控制,正常运行中要尽量避免采用事故喷水进行汽温调整,以免降低机组循环效率。
机组运行中正常升、降负荷速率不超过7MW/min,在198MW~630MW负荷区间内升、降负荷要维持屏式过热器、高温过热器、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稳定,如由于升降负荷的扰动造成上述温度的波动大,要适当降低机组的升、降负荷速率或暂停升降负荷,待汽温稳定后继续进行负荷变动操作。
加强受热面金属管壁温度的监视,出现金属管壁温度报警应立即降低蒸汽温度运行,若降低温度运行后金属温度还是超限,应降低机组负荷直至报警消除。
控制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两侧偏差不超过10℃,屏式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两侧偏差不超过15℃,再热器出口蒸汽温度两侧偏差不超过15℃,并且运行中按照温度最高点控制蒸汽温度。
为防止炉膛热工况扰动造成受热面超温,正常运行中一、二、三级减温水应处于可调整的中间位置,再热器事故减温水应处于备用状态。严禁采取大幅调节过热汽温度的方法控制再热汽温度。
根据运行工况的变化,分析引起蒸汽温度变化的趋势,尽量使调整工作恰当地做在蒸汽温度变化之前。要特别注意对过热器、再热器中间各段蒸汽温度的监视。
过热蒸汽温度的调整,通过合理的燃料与给水比例的控制作为基本调节,喷水减温作为辅助调节。在运行中应控制中间点温度,尽量减少减温水的投用量。
从烟气侧调整汽温时,应对燃烧工况认真分析,找出有效的调整手段,调整时不能破坏炉内正常的燃烧工况,同时应注意炉内各受热面的换热工况变化,及时进行调整。
运行中主再蒸汽温度急剧上升,喷水减温、降低风量及改变烟气挡板开度均无法恢复至正常范围时,应采用改变锅炉水煤比,降低锅炉燃料量,调整机组负荷等方法降汽温。但此时须密切监视锅炉燃烧工况并查明汽温升高原因。
严格执行制粉系统故障技术措施,制粉系统故障后,必须将稳定参数放在第一位置,只有在各项参数稳定后,才可启动备用制粉系统,逐渐恢复机组负荷。
在RB发生时,若因自动调节不良,参数呈现发散趋势,如煤水比严重失调。受热面严重超温。一次风压波动大等情况。必须手动干预时,要综合考虑解除单体自动对协调或机跟随控制的影响,避免造成事故扩大。
严格执行低负荷稳燃技术措施,机组快速降负荷至机组深调,提前提高滑压偏置,确保主汽压力不得低于13MPa,避免发生水动力不足现象。